在讲解中收获感动和力量
回望十三载的纪念馆宣教工作经历,深感自己的角色是历史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者。我把对和平和生命的感悟融入讲解中,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作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从业以来,以下几组数字总会让我在讲解时热泪盈眶:30万遇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定性的核心数字,刻于纪念馆“灾难墙”之上,象征着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纪念馆“12秒流星装置”以每12秒一颗流星划过象征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遇难,让屠杀的密集与惨烈具象化;国际友人建立的25个国际安全区庇护超25万中国难民,见证了黑暗中的文明微光;28名战犯的审判以及长达1218页的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体现了历史正义的追索。
这些数据以“纪念碑”的形式,将抽象的历史苦难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创伤记忆,警示着人们文明不可逾越的底线。
除了数字,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的见证者,尤其是那些以笔为刀,“刻”下真相的幸存者。其中,葛道荣老人令我最为动容。当年,10岁的葛道荣和家人逃进安全区,在尸山血海中得以幸存。后来,他将亲身经历整理成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取名《铭记历史》。退休后,他来到纪念馆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这段历史。老人去世后,宣讲历史的重任在他家四代人当中接续传承。
在讲解过程中,我常常收获感动和力量。刘健芝和祁恩芝夫妇是纪念馆的常客,从1994年以来,他们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图片2万多张。2018年公祭日前夕,两位九旬老人再次来到纪念馆。这一次,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在魏特琳女士的雕塑前,请祁奶奶为现场的观众诵读《魏特琳日记》节选。祁奶奶平缓低沉的诵读,让现场的不少人泪流满面。
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史料,都承载着人类的真实记忆。最真的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前行。多一个人记住历史,就多一份传承的力量。希望更多志愿者、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和我们一起,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故事讲下去,共同守望历史、捍卫和平、创造未来。
(本报记者苏雁 本报通讯员倪恺彬采访整理)
-
暖心清隐患 共建平安院
清理废旧物品。22日,记者获悉,铁东区新兴街道南麓世家社区网格员日前在巡查时发现,鼎龙国际小区一位独居老人院内堆积大量废旧物品,街道迅速开展联合整治行动,通过精准化清理与人性化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守护独居老人生命财产安全。清理废旧物品。专项行动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上门走访了解到,该老人因长期独居形
-
萌宠穿上“白大褂”,温暖了5.6万颗心
7月19日,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内洋溢着欢声笑语,一群特殊的“医生”正用它们特有的方式治愈着人们的心灵。它们不会开药方,却能用柔软的毛发和真诚的眼神驱散孤独;它们不会说话,却能用无声的陪伴唤醒沉睡的记忆。这些“狗狗医生”是为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带去欢笑与慰藉的志愿者。据统计,20余年来,这些“狗狗医生”
-
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 新社会 历史》、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书(第7版)》中
-
北大红楼10岁志愿者讲红色历史
7月1日,10岁的“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侯天娇在北大红楼上岗,为离退休老将军们生动讲解自己理解的红色历史,带领大家重回那段峥嵘岁月。10岁志愿者在北大红楼为老党员讲述红色历史。摄影张卓然小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清晰的讲述,将革命先驱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将军们认真聆听,与小志愿者交流互动。中国共产党早
-
贺米生因病去世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3日发文悼念导演贺米生:贺米生导演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6月20日20:30不幸离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全体同仁深感悲痛,谨向贺米生导演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最诚挚的慰问。贺米生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长期供职于长春电影制片厂。他的代表作包括《野店幽灵》《一夜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