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辛亥革命至今的诸暨地名特征
潮新闻客户端 徐建锋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自此至今,我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些因素也导致诸暨的地名发生显著变化。下面概述一些主要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开始出现“区”
行政区划的变迁是政区地名变迁的重要原因。明清两朝,诸暨的乡级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在25个,乡名也较为稳定。自辛亥革命以来,诸暨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一些地区被重新划分,导致地名发生变化。宋元明清时期曾长期使用过的地名通名“坊”“厢”“隅”不再使用,开始出现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的“区”这个名称,直至1992年5月才消失。1927年前后,全县划分成大东区、上小东区、下小东区、上南区、下南区、小西区、大西区、上北区、下北区、中区共10个区,除了中区系城区以外,其余区都是成对出现,以“上下”或“大小”区别。由于诸暨境内浦阳江南北流向的特点以及盆地向北开口的地形特征,所以形成了“以南为上,以北为下”或“以南为小,以北为大”的地名命名特征。“都”不再作为次于乡级行政单位的通名使用,仅在“三都”“十二都”“十四都”等村级地名中得以保留。2001年11月开始,增加“街道”一词作为乡级行政单位的通名。
“翊宪”之名最早出现在1912年,当时诸暨城内设城区,城外设71乡,如今沿用的乡镇(街道)名称有枫桥、浬浦(当时写作利普)、陶朱、姚江4个,“翊宪”是71个乡名之一。当时,由宋教仁起草制订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翊宪”之名具有“辅佐”或“帮助”新法之意,可谓十分时尚。虽显得有点另类,与其他的传统地名区别明显,却是一个赋予时代特征的地名。1932年,基层行政组织改村闾制为乡镇制,全县共设10区,19镇,338乡,“翊宪镇”就是其中1镇。1945年,时全县除城区设城区镇外,另设7区64乡镇,7区包括璜山区,“翊宪”仍是64乡镇之一。1947年,全县设7区6镇42乡。至此,“翊宪镇”一名消失,璜山首次以区、镇同名方式出现。
综上所述,“翊宪乡”使用的时间是从1912年至1931年共20年,“翊宪镇”使用的时间应该是从1932年至1947年共16年,其管辖区域大概是现璜山镇北部和浬浦镇南部部分区域。民国政府对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十分频繁的,以上列举的只是与“翊宪”地名相关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暨乡级行政区划的较大规模调整,集中在1956年、1985年、1992年和2019年。经过多次调整,乡级行政单位的数量由最多的141个缩减到目前的5街道、17镇和1乡。在23个乡级地名中,除了方位概念较强的浣东街道、暨南街道和以区域内自然山水命名的东白湖镇,其他20个乡级行政名称多系沿用历史地名。

新地名应时而生
政治因素也会对地名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时期,为了体现政治色彩或纪念某些事件和人物,一些地名被重新命名,以符合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宣传需要。通过对诸暨的“红化地名”和“红色地名”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窥探相应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文化心理取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暨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一大批赶潮流地名。在特定期间,一度出现地名混乱使用的局面。此后,部分地名得到纠正,但至1981年8月,全县仍有9个红卫大队、7个红旗大队、5个红星大队和红光大队,3个东方红大队和红心大队,还有红日、红山、红岩、红湖、红畈、红乡、红村、红联、红专、红跃、红峰、永红等等,不一而足,“红化”地名现象十分普遍,给社会交往和人民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和不便。
区级地名。“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全县设立8个区级人民公社,其中有7个“红化”:五星公社(紫东区)、旭光公社(大西区)、东风公社(小西区)、东升公社(璜山区)、东方红公社(陈蔡区)、上游公社(牌头区)、红旗公社(江东区)。1959年,五星公社分为姚江公社、湄池公社,旭光公社改为大西公社,东风公社改为小西公社,东升公社改为璜山公社,东方红公社改为陈蔡公社,上游公社改为牌头公社,红旗公社分为城南公社、浣纱公社。至此,区级“红化”地名消失。
乡级地名(包括赶潮流地名,下同)始于1950年,直到2001年才彻底消失。1950年,县政府在城南区设立新民乡、新生乡、新乐乡、新南乡、新中乡、新北乡,在璜山区设立和平乡、胜利乡、新华乡、解放乡。1956年,在江东区设立五一乡。1958年,改白门乡为红门大队(乡)。1959年,在璜山公社(区)分设东升大队(乡)、新胜大队(乡)。1969年,在湄池区改设红湖公社(乡)。1971年,在牌头地区分设红桥公社(乡)。其后,乡级“红化”名称多有更名和撤并,直至2001年,撤销五一镇,并入浣东街道,乡级“红化”地名才完全消失。比较特殊的是“红门”,作为一个乡级地名,使用长达35年之久,并且衍生出了红门火车站、红门中学等地名,直至2006年新设红门村。
村级“红化”地名数量庞大,经过1981至1995年的数次更改,绝大部分恢复原名,但至今仍有保留。1981年8月,诸暨县人民政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对331个“红化”、赶潮流、重名村名进行更改修正。1983年5月至10月,更改97个村名;1984年2月,更改38个村名;1987至1995年,更改38个村名;其中更改“红化”村名近百个。
2006年9月,全市村级规模大调整,原先由于特殊原因仍然保持“红化”的极少数村子,如同山镇解放村(杨家)、陶朱街道红卫村(龙塔)和红岭村(毛家)、次坞镇红马坞(白马坞)、直埠镇红坞口(黄坞口)等,皆与邻村合并,有了新的行政村村名,而原来的解放、红卫、红岭等村名,仅以自然村村名保留。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村名,如陶朱街道新石、新村、杨村、楼店、闪阳5村合并为“红门村”,马湖、官庄、白阳头、孟冯沈4村合并为“红联新村”;次坞镇平阳、便堰、择坞3村合并为“红旗村”;山下湖镇祥头、桐子山、宜桥3村合并为“解放村”,等等。另外,在村级规模调整过程中,一些烙有时代印记的新地名也应时而生,如联合、三新、四联、五新、和平、双福、五美、兴隆等,寄寓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先的自然村名中,鲜有“红化”,唯东和乡尚典村有一个小自然村乌主岩,特殊时期改名为“向阳”,直到近几年才恢复原名。
其他“红化”地名,主要有街路、学校等,绝大部分已经更改或者恢复原名。
1949年后,城关镇大街改名解放路,和平路(旧名县前西街,又名铺前街、学前街)改名红旗路,后街改名光明路,西直马路改名人民路,还有胜利路、民主路等等。特殊时期,万寿街改名红卫路。1981年,红卫路复名万寿街。1990年代,解放路改为浣纱中路;人民路改为人民中路,并向两端延伸出人民南路、人民北路。2010年代,因旧城改造,光明路、民主路消失。唯有红旗路,曾长期为市(县)政府所在地,保留至今。
为了宣传和纪念革命英烈,另有用他们的名字或相关联的字命名的地名产生。这些地名数量不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枫桥镇的百树社区,以革命烈士“陈百树”名字命名;店口镇的侠父村,以革命烈士“宣侠父”名字命名;赵家镇的相泉村,以革命烈士“何志相、张雪泉夫妇”名字命名;牌头镇的中华村,以革命烈士“宣中华”名字命名;暨南街道的文周村,以革命烈士“董文周”名字命名;枫桥镇的学勉路和百树路,分别以革命烈士“朱学勉”和“陈百树”名字命名;次坞镇的秀松路、秀松公园,以革命烈士“俞秀松”名字命名。

特产地名成金名片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地名命名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地名因时而生,充分反映了当代的经济特征。其中越来越多的住宅区和街路地名,成为当代地名的一个显著印记。
以特产命名地名,是诸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佐证。如赵家镇相邻的西坑、钟家岭2村都是香榧专业村,其香榧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2村合并后取名榧王村,既符合客观事实,又可打响香榧品牌;大唐镇的左溪、霞度、下蔚3村都以出产银杏而闻名,而这一带也是诸暨银杏的主要产地,这3村合并后自然就叫银杏村;同山镇古竹、王家大门、周都3村系绿剑名茶的主产地,3村合并后取名绿剑村,可谓名副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诸暨市的特色产业名扬四海,中国祙都国际中心、中国坚果炒货市场、华东汽配水暖城、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等地名都成为当地的金名片。
住宅小区作为近30年来兴起的城镇居民点,其名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名文化。楼盘名称作为楼盘文化的载体,凸显了楼市的一个个亮点,既是业主的脸,也是群众的眼,有的甚至成为荣耀地标。
诸暨市经政府部门正式命名的楼盘共有400多个,其命名的字数,二至七字不等,以三四字居多。楼盘名称总体上是严格按照“专名加通名”的形式命名的,简单地说,专名呈现的是个性、特质,通名表示的是属性、归属。细究诸暨市楼盘名称,大约有以下六种类型:紧扣时代特征,烙有时代印记;紧扣建筑特征,显示楼盘特色;紧扣方位特征,易于识别记忆;紧扣山水特征,寄寓自然情怀;紧扣祝愿特征,满足消费心理;紧扣房企特征,树立品牌形象。当然,以上楼盘命名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融的,有的具有多种命名风格和特征。
紧扣时代特征,烙有时代印记。这类楼盘的命名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和21世纪初几年,较明显地反映了其间的楼盘命名特征。如“新世纪花园”“北庄新村”“袁家新村”“八一新村”“东安一区”“应山小区”等,这类地名除了带有时代印记外,它还往往与“紧扣方位特征,易于识别记忆”相融,是一种典型的“地名加通名”的命名方式,如上述的北庄、袁家、八一、东安、应山等原本就是路名或村名。其中的“新村”作为楼盘通名的命名方式,现已不再使用,主要原因是“新村”作为住宅区的通名不太理想,因为“村”历来属于农村居民点专用通名,用于建筑形式和景观上完全不同的城市住宅区很难说是确切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成许多年的住宅区如果仍然称之为“新村”也不太合适。
紧扣建筑特征,显示楼盘特色。楼盘就是楼盘,从属于建筑。在命名中扣住建筑特征,强调商品房的异质性,一幢楼盘的名称,往往用通名以示区别。诸暨市现有的楼盘通名,主要有“园或某园”“苑或某苑”“村或新村”“区或某区”“城”“公寓”“庭或某庭”“庄或山庄”“府”“广场”“公馆”“邸”“阁”“里”“都”“湾”“墅”等,近几年用得最多的通名为“府”。
在以上列举的通名中,“园”占据榜首。“园”字的繁体为方框内一个袁字。有人曾作了如下的拆字分析,说其大方框内里的“土”,是堆土成山;“口”是建筑;“衣”若“一衣带水”,外面的四方框,为“围墙”,说明有山、有水、有围墙的建筑,是令人心旷神怡、其乐融融的。在用“园”来命名楼盘中,又细分为“园”“花园”“家园”“和园”“豪园”“名园”“庄园”“锦园”“俊园”“嘉园”等,它们分别显示了楼盘的特色、档次、品味,乃至入住者的身份、地位,细加推敲,别具创意。
紧扣方位特征,易于识别记忆。此楼盘命名特征往往和其他特征综合运用,如前所述,常因所在地的路、村、江、山、闸等得名,如鸿远路旁的“鸿远小区”、开元村中的“开元小区”、浦阳江旁的“浦阳江一号花园”、老鹰山脚的“金鹰山庄”、永丰闸旁的“永丰花园”,以及“江东新村”“原种场小区”“莼塘雅苑”等。
紧扣山水特征,寄寓自然情怀。有山有水之地,自古就是人类的理想生活场所。今天,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更是人之所求,依山傍水的楼盘也就成了最大的卖点,这类楼盘的特征就直接从楼盘名称上显示出来,如“滨江花苑”“御江湾花园”“三江庭苑”“枫林半岛和园”“七里金湾”“五峰山庄”“玉龙山庄”等。当然,楼盘不是脱离土地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对抗环境的世外桃源。环境选择了楼盘,楼盘生成了环境;彼此处于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好的楼盘自然会造就更好的环境。
紧扣祝愿特征,满足消费心理。这种楼盘命名特征主要从楼盘营销心理切入,其命名有两种。一是高端大气,荣耀地标,如“城上城”“福田花园”“滨江华都”“中央华府”“紫晶首府”“伊美豪庭”“鸿景庄园”“诸暨上海城”“万利来广场”等;一是美好祝愿,引导消费,如“瑞和园”“和家园”“人和里”“安康家园”“幸福家园”“万兴公寓”“居安华庭”等。
紧扣房企特征,树立品牌形象。这类命名特征可以说是房产开发商的一种个性显现,对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大有益处,同时也便于形成同一类楼盘的系列名称,方便识记。诸暨市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组系列楼盘名称,一是宏磊东南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如“宏嘉山庄”“鸿景庄园”“鸿鼎华庭”“鸿玺公馆”“鸿盛铭邸”“东都凤凰城”等(诸暨话中“宏、鸿、凤”三字发音类同);一是八方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如“众盛苑”“铭盛苑”“康盛苑”“兴盛苑”等;一是位于陶朱街道的几个安置小区,如“欣泰小区”“和泰家园”“旺泰小区”“云泰家园”“银泰小区”等。另外,还有几组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以“祥生”“朗臻”等企业命名的小区名称,如“祥生和园”“祥生诚园”“祥生金辰府”“祥生云境花园”“祥生金地花园”和“朗臻茗苑”“朗臻馨苑”“朗臻静苑”“朗臻熙苑”等。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全市经政府批准命名的街路巷已有800多条,这些路名多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相关。进入21世纪后,诸暨市地名主管部门控制使用“大路、大道、大桥”等通名,也是与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符的。

大量雅化、俗化地名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也是地名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文字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旧的地名逐渐消失或被新的名称所取代,这些新名称更加符合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和表达方式。
五泄的得名主要源于境内有五泄飞瀑。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面记载了五泄飞瀑的壮观气势:“……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五泄”一词一直写作“五洩”,如五洩区、五洩乡。这与“慈溪”一直写作“慈谿”,“兰溪”一直写作“兰谿”一样,都是用的异体字而非规范字。根据1955年汉字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定范本《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洩”只是“泄”的异体字(同音同义异形),应该淘汰,禁止使用。1992年,诸暨市人民政府对所辖行政区进行了调整,实行撤区、扩镇、并乡;5月,撤销原五洩区,分设草塔镇、马剑镇和五泄乡,同年7月改五泄乡为五泄镇。为了规范地名用字,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五泄乡”“五泄镇”作为地名用字由浙江省民政厅批准命名(文号分别为浙民基字〔1992〕67号、644号),且一直沿用至今。其后民间和官方对此有几次论证,特别是在2015年,由于种种原因,再次出现了对这两种写法的争议。这场文字官司始于五泄镇,后经诸暨市相关政府部门、市政府、省民政厅、省政府,直至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最后由住建部一锤定音,“五泄”是唯一的规范地名。
以前,诸暨地名用字中常见“阪”“坂”“畈”混用的现象,经过多次的规范化整理,现在基本固定为湖田平原地区多用“畈”字,山坡旱地密集区多用“坂”字,而“阪”字不再作为地名用字;檡树是诸暨的一种常见树种,有的村名就直接源自此树名,如枫桥镇的檡树下村,在2006年的村规模调整中,檡树下、新店湾、下西湖3村合并为“新择湖村”,这明显是用集字法取的村名,但村民为了方便使用,一致要求“改檡为择”,现在檡树下的村民也习惯将自己的自然村写作“择树下”了。
如果说上述例子是地名用字规范化和简化的具体表现,那么诸暨市地名中存在的大量雅化、俗化和衍变的地名,则表现人们尚雅喜俗的文化心理。举例如下:暨阳街道安家湖村的“桑园畈”雅化为“赏霞畈”,浣东街道廿里牌村的“下杨”先后雅化为“霞杨”和“霞阳”,“福吃岭”雅化为“福庆岭”,陶朱街道唐山村的“墙弄”雅化为“祥隆”,大唐街道银杏村的“下渡”雅化为“霞度”,山下湖镇解放村的“墙头”雅化为“祥头”,同山镇的“塘塍”雅化为“唐仁”;安华镇勾乘山村的“戴家”俗化为“对家”,璜山镇黄家店村的“伴丘”俗化为“半丘”等,像这样的村落地名,在我市共有60多个。有意思的是,有数个村落地名,人们都是将“下”用诸暨话雅化为“霞”,这给硬邦邦的地域文化心理,抹上了丝丝诗意的色彩。
历史地名古为今用
文化认知的变化,也反映在地名的命名中。一些地名在命名时,可能会因为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得以保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旧名新用,如陶朱街道、永昌社区、金兴社区、花山社区、越都路、越都广场、西施滩等都是历史地名古为今用;二是用历史人物命名地名,如以古代美女“西施”别称命名西子社区、西施大街,以越国功臣“文种”命名文种社区、文种路和文种南路,以南宋抗金将领“牛皋”命名牛皋社区,以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的号命名老莲路,以明代功臣“骆问礼”命名问礼路等;三是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形成系列地名,表现最明显的是大唐街道的“唐”字系列地名、枫桥镇的“枫”字系列地名、山下湖镇的“珠宝”系列地名、安华镇的“华”字系列地名等。
综上所述,诸暨市自1912年至今的地名命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行政区划的变迁、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文化认知的变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名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晚潮|辛亥革命至今的诸暨地名特征
潮新闻客户端 徐建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自此至今,我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些因素也导致诸暨的地名发生显著变化。下面概述一些主要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开始出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是政区地名变迁的重要原因。明清两朝,诸暨的乡级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在25个,乡名也较为稳定。自辛亥革命
-
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开展“关爱健康,与民同行”主题义诊活动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刘艺 郑冕秋意渐浓,关爱相伴。8月27日上午,南阳市宛城区五里堡街道组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内开展了一场“关爱健康,你我同行”主题公益义诊活动,旨在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服务。活动现场,医护人员耐心咨询到访居民身体状况、听取就诊目的,精准答复各类疑问,纾解部分居民
-
平城区开展试点“护工经济”拓宽村民就业路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陈智宇 通讯员杨涛)近日,大同市平城区文瀛湖街道在泗家庄村率先试点,举办了首期护工技能培训班,通过发展“护工经济”拓宽辖区村民就业渠道,助力村集体增收。此次培训由文瀛湖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国药创康医疗护理公司共同打造。通过前期深入调研与广泛动员,泗家庄村及周
-
张贵庄街道举办第十届“福泰杯”书画展
7月22日,张贵庄街道第十届“福泰杯”书画展在东丽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墨韵新程绘万象 丹青十载颂华章”为主题,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貌。书画展由张贵庄街道、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区委老干部局联合主办。活动得到辖区书画爱好者积极响应,踊跃投稿。经专家评审,涵盖书法、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123幅精品
-
非必要不做PPT!多地开始整治
中国新闻网据上观新闻消息,浙江多地推动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最近,一位浙江宁波的公务员告诉记者,最近她发现开会时有一个变化,不再需要做PPT了。“以前的会议方案中,大多标注需要制作PPT,但现在没有这种要求了。”以前拿来制作PPT的时间,能腾出手来做其他的工作了。早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