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 省媒关注丨从“生态考题”到“振兴答卷”——兰州市七里河区绿色循环农业的破局之道

    在生态脆弱与发展需求并存的西北地区,绿色循环农业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更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钥匙。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实践印证: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不再是单选题,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共生命题,“金城(兰州)方案”正为广袤西部勾勒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发展之路。七里

    0 2025-06-11 14:03:00

  • 魁北克母子将加拿大风情注入中国岭南乡村餐桌

    中新社清远3月19日电 题:魁北克母子将加拿大风情注入中国岭南乡村餐桌作者 张璐火红的壁炉、西洋古董的陈设、枫叶图案的餐具……这家异国风情的“加拿大妈妈菜”餐厅,坐落在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小村落的竹林深处,成为当地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在这家餐厅里,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戴伟(David)和78岁的母亲路易

    0 2025-03-19 11:31:00

  • 铁路人参与“村BA” 展示乡村振兴新作为

    “这场春耕前举办的‘村BA’篮球赛,为铁路企业与乡村联学共建搭建了互动的平台,也为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添光加彩,很有意义。”卫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春阳说道。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泥尔河乡卫星村的篮球场边,驻村铁路干部蹲在地上画战术图,身后是他们帮建的新晾房,金黄的玉米串在篮板支架上晃成丰收的五线

    0 2025-04-11 12:12:00

  • 华亭神峪乡:芦笋抢“鲜”上市

    谷雨过后,夏意渐浓,华亭市神峪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芦笋迎来丰收季。走进神峪乡芦笋种植基地,一株株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田间地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近年来,华亭市神峪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该产业不

    0 2025-04-22 11:32:00

  • 人民日报刊发吉林省委书记黄强署名文章: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吉林图景

    4月7日,《人民日报》8版刊发了吉林省委书记黄强的署名文章《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吉林图景》。全文如下:《人民日报》2025年4月7日 8版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吉林图景黄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四次在吉林调研、考察

    0 2025-04-07 13:42:00

  • 遵义这条公路通车了!!!

    近日桐梓县小水乡同盟村乡村振兴公路硬化项目正式完工通车了小水乡同盟村乡村振兴公路硬化项目是同盟村羊陪村组77户、270人出行的必经之路由于建设时间久远公路路面损坏给群众出行和企业物流运输带来不便为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小水乡同盟村委会积极申请对小水乡同盟村乡村振兴公路进行升级改造于2024年1

    0 2025-07-14 14:35:00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程双雷:外乡“00后”,有担当的知心人

    3月20日,在永昌县城关镇昌宁苑社区,24岁的程双雷正与社区的网格员一起入户走访。程双雷是天津市选派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用560多个日夜的坚守,将青春与梦想扎根在永昌县城关镇。2023年,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程双雷站在人生岔路口茫然四顾:“学的专业知识不知该往哪使劲,想离家近又怕被束缚。”

    0 2025-04-15 19:37:00

  • 青海469家民营企业32.46亿元项目资金投入结对村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悉,省光彩事业促进会不断推动“百企兴百村”行动,目前全省已有469家民营企业与434个行政村结对共建,累计投入产业项目资金32.46亿元,公益捐赠2526万元。  近年来,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百企兴百村”行

    0 2025-06-21 11:08:00

  • 成都:以制度创新书写城乡共融共富新答卷

    作者:雷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场关乎公平与效率的深刻变革。成都自2010年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破解城乡二元困局,激活土地要素潜能,更以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思维,探索出一条“规划引领、人才下沉、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方案”。在2025年乡村振兴关键节点临

    0 2025-03-19 15:57:00

  • 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原标题: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非遗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在现代媒介社会,传播之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不仅是记录非遗的手段,更建构起大众有关非遗的“文化想象”,为非遗的保护、转化、利用、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的加持下,非遗成为备

    0 2025-04-11 1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