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更凸显人文社科独特价值
从去年哈佛大学裁撤30余门人文课程,到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宣布文科缩招,“文科贬值论”成为社会新一轮热议的话题。在不少人眼里,缺乏实际效用,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文科,仿佛已经成了“无用之学”。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看上去更加剧了文科所面临的困境。生成式AI、大模型纷纷展现出惊人的文本处理能力,新闻采编、文案创作等传统文科岗位正面临技术替代风险,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文科消失论”的认知。面对AI时代的知识生产革命,人们不禁要问: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已陷入生存危机?在AI能实现大多数文科岗位工作的社会环境下,研究人文社科是否已经失去意义?
然而,这些疑问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严重误读。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所说,“在AI逐渐盛行的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数理化学科知识和技能,都将会被AI取代。但同理心和创造性技能,更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中蓬勃发展。”眼下,尽管AI作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在数据规模、分析效率和复杂建模领域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仍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理解世界、塑造社会、传承文明的关键力量。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是文明韧劲的守护者。伦理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曾有言:“技术能解答‘如何实施’,唯有人文可回应‘为何而为’”。面对价值求索,AI虽在诸多领域展现强大的应用能力,却缺乏真正的生命体验与人性温度。人文社科研究的根源,在于从人类浩瀚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中提炼意义,为技术演进注入人文内核。它能提醒我们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的主体性与尊严,借由对人类本质、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赋予文明在智能时代的精神锚点,避免迷失方向。
其次,AI“从一到万”的内容生成方式,替代不了“从零到一”的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例,人文精神的深度在场性构成其根本优势。研究者在实地调研中能够观察到非语言信息,感受到现场氛围,这些细微但重要的社会事实是AI无法捕捉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的田野工作中,正是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才发现了“库拉圈”这一复杂的社会交换系统。这种深度的社会理解与创造力,是任何AI系统都无法企及的。
再次,人文社会科学能为应对复合型问题提供独特视角。面对贫富分化、社群矛盾、生态危机等复杂社会病症,自然科学与人工智能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决定了其解析必然存在局限性。而人文社科能透过社会架构、人际网络、心理机制等多维棱镜进行解构,例如社会学研究社会阶层、群体行为,为制定合理社会政策提供依据;心理学探究人们面对社会变化时的心理反应,助力心理疏导与社会治理。在破解社会复杂议题方面,至少现阶段人文社科研究依然远超AI,发挥着独特作用。
最后,人文社会科学是知识多元生态的培育沃土。不断增长的研究人员数量,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具价值”这句话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AI引发知识趋同化的当下,人文社科涵盖的文明起源、现代人际关系、民俗传统、哲学思辨等广袤土壤,是培育个性化知识与研究之苗芽的宝贵摇篮。研究者们从个体认知特点与思维取向出发,自主选择研究路径,开掘主流视域外的知识矿脉,在不同学术成果的碰撞融合下,有力推动着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演进。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AI蓬勃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维系文明韧性、保持方法论优势、破解社会难题、促进知识创新的多维价值无可替代。未来,在破除“文科贬值论”“文科无用论”之外,研究者们也要客观认识技术迭代带来的变化,关注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价值与意义,着力推动人文社科研究与各项前沿技术的协同共进,使其持续为社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人文社会科学在智能时代继续绽放独特的思想光芒,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富人文底蕴的未来。(作者分别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
-
聪明的AI都“吃”啥 姜燕冰:高质量数据集是AI时代的“新基建”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吴盈秋 设计 王汝吉图源:视觉中国7月以来,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数据局等联合主办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到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牵头、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编制《高质量数据集实践指南(1.0)》正式发布……高质量数据集的热度持续高企。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正式发布
7月23日,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会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黄伟宏宣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正式发布。《框架指引》明确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是以无人驾驶航空器基础设施为主,同时兼顾了传统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构建的原则,包括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衔接的系统性
-
十卷本《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在京首发
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这部十卷本大型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担任主编,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鹏社长、丛书主编郭家宏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嘉宾现场为新书揭幕。
-
文明互鉴破隔阂 对话交流凝共识
作者: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会议发布了《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有助于推进全球文明倡议走深走实,共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应对共同挑战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当前,
-
中尼边境贡当传统边贸点迎来2025年首批尼籍入境互市边民
中新网拉萨7月12日电 (肖富贵)10日上午,随着7名尼泊尔籍边民顺利完成入境边检手续,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传统边贸点正式迎来2025年首批跨境互市边民,标志着中尼传统边境贸易在贡当传统边贸点实现有序复通。传统边贸,作为中尼两国边境线上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是双边民众生产生活必需品互通有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