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旅“文理兼修”的破圈之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07:09:00    

从“草原钢城”到“诗与远方”

包头文旅“文理兼修”的破圈之道

社火表演。


3月15日,“凌”蛇献瑞·开河有喜春季旅游季在黄河景区拉开帷幕,坐着坦克游黄河成为今年黄河边的一大亮点。当冰凌的破裂声与坦克的引擎声在黄河畔交响,包头这座曾以钢铁洪流定义城市性格的北方工业重镇,正凭借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通过挖掘“地域特色+体验创新”的原生IP,以“有解思维”打破资源禁锢,在文旅产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书写着一个个“点石成金”的故事。

得天独厚:

包头文旅的先天禀赋

回溯历史,包头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阿善遗址作为黄河流域一处较完整的氏族村落遗址,静静诉说着文明起源的故事,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地理位置上看,包头南邻黄河、北靠阴山,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秦始皇在此设三十六郡之“九原郡”,北魏王朝在此设军事重镇,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辙印。到了清末民初,京包铁路、包头机场的建成,让包头一度成为绥远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而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倾力建设的重要工业城市,包头留存下众多与工业相关的文化遗产。原包头糖厂1号办公楼、老石拐矿区、白云鄂博矿山等,它们不仅是包头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包头发展文旅产业的坚实基础。

包头市民张大爷感慨地说:“我们包头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这些老地方承载着太多的记忆,现在搞文旅开发,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包头的过去,我打心眼里高兴。”

解码城市基因:

在钢铁脊梁上寻找文化密码

“从‘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到如今城市中全面开花的文旅会客厅,我们始终在寻找城市文旅发展的DNA。”市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这种基因解码工作,从阿善遗址的考古现场就已开始。

1979年6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拿着一块在大青山上捡到的石器,走进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当时还只是普通工作人员的原包头博物馆馆长刘幻真看到后眼前一亮,这位农民拿来的是有着明显人工加工痕迹的石器——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就这样,阿善遗址在6000年之后重见天日。

1981年6月下旬,内蒙古社科院蒙古史研究所与包头文物管理所(现包头市文物研究院)的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阿善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的这些6000年前有着明显人工加工痕迹的石斧遗存,证明包头从新石器时代就流淌着工业文明的基因。”刘幻真表示,这种历史纵深让包头的工业遗产不再是冰冷的厂房设备,而是文明传承的活态见证。

百年大发,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积淀着石拐的红色文化与矿山文化。今年春节,在石拐区“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热闹的民俗年货市集每天吸引着上万名游客前来品年俗、买年货、畅游百年老街。2024年10月,石拐区启动建设“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承载着石拐独特矿山文化和矿山人生生不息奋斗历程的大发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包钢会展中心,550余幅珍贵图片与200余件实物展品交织,见证了从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的第一炉铁水,到如今凝聚着包钢稀土产品智慧与力量的无缝钢管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事业,“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讲解员刘芳告诉记者,“当游客触摸着老设备上的历史温度,再看到现代稀土产品在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就能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句话在包头的完整含义。”这种工业文明的完整叙事链,构成了包头文旅的独特辨识度。

破局资源禁锢:

闲置资产的创造性转化

在青山区钢铁大街与幸福路交叉口一座锯齿形房顶的钢结构老厂房,黑色的钢梁铁架间,陈设着能同时旋转出几十筒丝线的纺纱机,结实的转轮旁,纺纱筒依旧悬挂在那里。徜徉其中,脚下的铁梯和廊道发出低沉的声响,仿佛在唱着一首关于旧时光的歌。

同这些鲜明的工业元素融为一体的,是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海报、艺术画、文创市集……让人目不暇接。深沉、厚重的工业意象和活泼、轻快的潮流文化激烈碰撞,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美感和气质。

这座建筑顶部的标牌显示着它现在的名字:包棉1958。此前,这里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包头棉纺厂印染厂车间。

“我们不是在简单保留工业遗迹,而是在重构工业记忆的体验场景。”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瑞春表示,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包棉1958成为不同年龄段市民游客周末休闲、拍照打卡的热门选择。

这种点石成金的魔法并非偶然。

2024年,包头以“有解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实现了从闲置资产到文旅产业的华丽蜕变。

“石榴花开”主题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各族群众生活、画匠营子村华丽蜕变为“天下黄河第一村”、北梁古民居璀璨转变为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头棉纺厂完美变身为“包棉1958”。这些城市文旅新地标都是由闲置资产改造而来。

文旅破局:

从“钢城”到“诗与远方”的华丽转身

诚然,包头并非传统的旅游城市,要实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并非易事。

但是,当工业齿轮的轰鸣与黄河浪涛的激荡相遇,当千年长城与广袤草原在钢铁丛林的映衬下对话,包头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崭新通途。

作为全国唯一坐拥黄河、长城、城中草原三大世界级文旅资源的工业城市,包头以生态智慧重塑城市肌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的万顷碧波,让“钢铁森林中的敕勒川”成为现实存在的生态奇迹。梅力更景区春日的杏花海与秋日的南海湿地,演绎着“塞上江南”的四季华章。黄河湿地观鸟廊道的建设,使"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成为常态。这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水乳交融,锻造出包头“半城绿树半城钢”的独特城市美学。

大河悠悠,长城逶迤。黄河奔腾千里,进入包头境内,与秦长城相依并行,两大中华文明符号在这里深情拥抱。包头市通过挖掘文化基因,打通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的脉络,倾力打造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让两朵并蒂花成为北疆文化百花园里独特的风景。

在阴山南麓的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斑驳的烽燧与数字化光影交相辉映,让游客在“全时长城”的沉浸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大河安澜”以天地为幕,将西口文化的沧桑与黄河文明的浩荡熔铸成撼人心魄的视听盛宴。更有包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研学旅游路线,让游客在钢花飞溅中见证大国重器的风采。

如今的包头,正在文旅融合的大道上蓄势待发。这座曾经以钢轨丈量世界的城市,正在用文化的力量重塑城市灵魂。当草原的长风掠过钢城的棱角,当黄河的浪花亲吻长城的基石,包头已然完成从“钢铁脊梁”到“诗与远方”的华丽转身,在北疆大地上奏响文旅振兴的时代强音。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张建芳,周旭;记者:李楷谨,常静,周忠义)

相关文章
  1. 开屏人物|​吴瑜涵:从课堂到全国舞台,让民族体育文化之花绽放华彩

    “王雅梦琪,我们的作品《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全国艺术与体育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安宁市石江学校的舞蹈室里,舞蹈老师吴瑜涵拿着刚收到的获奖证书,和自己的学生分享这一喜讯。两个人翻看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证书,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沉甸甸的获奖证书,代表着吴瑜涵和学生几个月的辛苦和汗水没

    0 2025-09-09 16:33:00

  2. 人民日报关注|这里的新学期,从生态文明讲起

    编者按:新学期伊始,生态文明怎么讲?小学生领到新教材、走进科普馆,还能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大学生上好专业课、到野外观测,积累知识的同时,生态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堂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不仅把一颗颗绿色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2025

    0 2025-09-09 11:16:00

  3. 剧透!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亮点→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将于9月12日晚在武汉举行目前节目排演、舞台视觉、影像纪录等各项筹备工作都已进入最后冲刺、打磨阶段有哪些亮点?小编来揭秘↓↓↓9月12日晚,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组织民歌演唱、编钟交响、情景舞蹈、世界大河名曲联唱等文艺演出,举办无人机光影秀、烟花表演等,打造“江岸—江面—

    0 2025-09-08 17:56:00

  4. 荥阳市索河街道开展“绿色祭扫文明祭祀”主题宣传活动

    纳税人报记者:弓盛舟 通讯员:唐亚杰 赵思雨为守护辖区洁净环境、筑牢安全防线,切实将“文明祭祀”理念融入传统节日氛围。中元节前,索河街道索河湾社区开展“绿色祭扫文明祭祀”主题宣传活动。索河湾社区:此次宣传活动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线上,通过微信网格群等渠道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普及科学、文明

    0 2025-09-08 16:54:00

  5. 兰州:最新通告!南北滨河路全面禁止!

    中元节将至 兰州黄河风情线全域禁烧祭祀中元节临近,为维护黄河风情线生态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树立文明新风,9月4日,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发布通告,明确中元节期间该景区全域禁止焚烧祭祀,并引导市民前往指定场所开展文明祭祀活动。通告指出,兰州黄河风情线作为城市生态示范区、文化展示区及市民休闲区,

    0 2025-09-05 1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