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棵→10万株!贵州种出一片珍稀植物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19:00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位于黔中地区,林场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引种繁育珍稀植物,从引进第一棵树苗到种出一座珍稀植物园,经过一代代林场人的努力,这里愈发生机盎然。

迎着晨风,踏入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一棵珙桐映入眼帘。它高大挺拔,四散的枝头上,黄色斑点的果子随风摇曳。一旁的红豆杉枝干粗壮,叶片细长而密集,透过阳光洒下斑驳光影,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珙桐、红豆杉、苏铁……目之所及,这里的一棵棵珍稀树木,犹如一个个注脚,记录着龙里林场走出的这条珍稀植物保护之路。从引进第一棵树苗到种出一座珍稀植物园,如今,在龙里林场管理的3500余亩珍稀植物园里,1520多种、10万余株植物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珍稀植物保护路远且长,我们要通过引进、繁育、抢救等方式,一代接着一代干,守好绿水青山,护好多样生物。”龙里林场党委书记陈光平说。

立足自然条件,坚持引种繁育

脚步停留在一处温室大棚前,一株苏铁吸引众人目光:枝干粗壮,叶片油亮,向外翻卷。

龙里林场位于黔中地区,始建于1957年,马尾松在树木中的占比一度高达97%。1974年,为保障坑木供应,支援三线建设,林场率先从毕节引种华山松,改变木材单一局面。

“从生产性木材到苗木花卉,林场立足中亚热带的自然条件,逐渐拓展引种的植被类型,甚至尝试一些珍稀植物,尽可能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安全性。”林场高级工程师周竹林说。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周竹林在这里工作了37年,经手过大量珍稀植物,但对眼前的苏铁情有独钟。

27年前,经过缜密调研和反复论证,被称为“活化石”的苏铁成为林场新选择,并被陆续从云南等地引种繁育。

“苏铁喜欢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冷,冬天做好低温保护是关键。”周竹林说,面对38株珍贵的袋装苗,技术员们先用林场腐殖土换盆,再逐一为每株覆盖薄膜,结果放在室外一个冬天冻死了8株,大伙儿调整策略,继续试验。

第二年,用干草遮盖树芯,又损失2株,但有意外之喜:个别植株冻伤叶子,谁知来年春天重新发芽,长出新叶。大伙儿微调策略,继续尝试——干草逐年减少,损失也连年降低。5年后,不加任何保护,仍有25株苏铁熬过冬天。

经过逐年驯化,苏铁终于适应新环境,这是否意味着成功?“当然不是,还得跨过另一个坎儿!”周竹林所说的“坎儿”,就是要等到铁树开花,繁衍后代。殊不知,这一等就是10年。“在原生地,一般只需3到5年。来到龙里,我们不清楚能不能开花、什么时候结实,还不能过多地人为干预,只能一年年盼着。”周竹林说。

从引种苏铁到繁衍出子二代,用了整整15年时间。兴奋之余,大伙儿深感植物保护之艰难,决定走好这条守护之路,让更多珍稀植物在贵州找到安稳的家。

1997年,贵州省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在龙里林场成立。经过不断收集、驯化和培育,已有1520多种植物在此安家,包括4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开展资源普查,扩大种群数量

龙里林场引种繁育珍稀植物并非漫无目的,而是要求既符合中亚热带的生长环境,又对标国家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真正担起尊重科学、落实责任的重要使命。

“引种对象确定前,先做资源调查,摸清具体分布情况。”周竹林介绍,在龙里林场内部,针对各类珍稀植物,还会不定期开展资源普查,动态掌握保护效果。

2013年,林场的一次资源普查竟有意外收获。“我们第一次在林场发现云贵水韭,这可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研究蕨类植物系统演化有重要价值!”回忆至此,周竹林仍兴奋不已。

根据生长环境,技术员们陆续发现4个片区,总量接近100株。考虑到50多株长在农田,如果不采取措施,生存极易受到威胁,林场立马行动起来。

“我们在附近选了一块安全区域,用水泥做坝,建起7个水池,做好就地保护。”转移之前,周竹林详细观测云贵水韭根部到水面的距离,发现10厘米左右长势最好。

历经10多年的自然生长,50多株云贵水韭已长成2000多株,总量超过3000株,种群数量稳步扩大。欣喜之余,林场又谋划开展异地回归试验,希望能进一步拓展云贵水韭的生存空间。

“2024年初,我们联系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赠送50株云贵水韭,想验证一下它们的适应能力。”龙里林场副场长曾宪勤说,哪怕最后只有一株成活、繁衍,也能为保护这个物种增加一点希望。

搭建研究平台,联合外部力量,培养后备人才

今年11月,周竹林就要退休了,但他并不焦虑。林场成立研究所,建立高原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研究平台就此搭建。后来,借助贵州省人才博览会,陆续引进14名硕士研究生,珍稀植物保护有了后备人才。

华南五针松的引种繁育中,年轻人出色的表现让周竹林非常欣慰。

“我们派人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采集种子,拿到林场育苗试种。结果长到1米多高,枝干有明显的刻槽,树木染上了天牛病虫害。”令人费解的是,生长在荔波县的华南五针松从未出现此种情况,周竹林推测,多数是环境改变的结果。“虫卵孵化后直接往树干钻,等到羽化成虫飞出来,树干会留下一个羽化孔,有烟头粗细。一旦看到这些表征,树就很难救得活。”

弄清缘由后,周竹林把问题交给研究所,让年轻人放手钻研、解决问题。

钻孔注药、根部施药、全树喷药……试了很多方法,结果均不理想。研究所的年轻人们联合林场病虫防治部门,反复尝试,经过一年时间,病虫害得以根治。

“有了这次经历,后面每次引种繁育,他们都会跟踪检测,详细记录每个周期的生长状况,包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粗细、高度等详细数据,以提高珍稀植物存活率。”周竹林说。

2021年10月,黄玲俊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考到龙里林场,担任助理工程师,跟随周竹林学习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

“比如采集珙桐种子,不能全部采集完,更不能破坏野外植株。种子要先风干,再用腐殖质包裹湿藏,腐蚀掉外面的种壳,最后经过低温春化作用打破休眠,确保来年春天正常发芽。”黄玲俊说,采集种子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它发芽生长,最终实现活体保存。

眼下正值播种育苗季节,周竹林带着年轻人在珍稀植物园内穿梭,分享一株株珍稀植物背后的曲折故事,讲述一个个珍稀物种背后的保护计划。“有这么多优秀人才,把珍稀植物园种到1万亩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周竹林满怀希望地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4.2 第14版

人民日报记者 苏滨

版面责编:程晨、何宇澈、江萌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任彤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1. “贵州省戒毒康复所”“贵州省女子戒毒康复所”启用

    为帮助吸毒人员摆脱毒瘾、回归健康生活,贵州省戒毒管理局以贵州康新医院(戒毒治疗科)为依托,在贵阳三江戒毒康复所试运行基础上,经省委编办同意,成立“贵州省戒毒康复所”“贵州省女子戒毒康复所”两家省属自愿戒毒康复场所。秉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以自愿为前提,采取契约式管理,免

    0 2025-04-24 18:04:00

  2. 习主席的丝路故事丨习主席关心的大学,现在咋样了?

    “中国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表示,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切水不断”的世代情谊随着历史演进愈益深厚。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期间,见证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共建协议签署。作为中国第

    0 2025-04-18 14:07:00

  3. 科研团队在深圳首次发现花榈木野生种群

    记者4月16日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在深圳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野生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深圳植物多样性记录空白,更为滨海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2022年1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在深圳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发现疑似花榈木的植物种群。因红豆属植物存在几

    0 2025-04-16 20:52:00

  4. 湖南新宁:银杉幼苗野外“回家”

    红网时刻新闻4月16日邵阳讯(通讯员 肖昌发 陈红姣)近日,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峰保护站)在银杉原生地界富山开展大规模银杉幼苗野外回归增植活动,多措并举加强濒危物种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种群恢复。银杉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活化石”,属全球极濒危珍稀树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重点

    0 2025-04-16 19:37:00

  5. 快来打卡!武汉植物园7万株杜鹃进入盛放期

    四月的江城,春色已臻化境。武汉植物园内7万株杜鹃竞相绽放,以“花中西施”之姿接棒春日花事,用漫山遍野的绚烂谱写着天地间热烈的诗篇。眼下,红粉紫白黄橙绿七色云锦铺陈于林间,杜鹃花海已进入最佳观赏期。走进杜鹃园, 红、粉、紫、白、黄、橙、绿七色杜鹃瞬间点亮了心情。武汉植物园收集栽培200多种杜鹃,不仅囊

    0 2025-04-16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