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与“文有大法”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文无定法”“诗无达诂”。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然而,无常中有常,不定中有定。虽说“文无定法”,但却“文有大法”。大法者,即为文之基本法则、内在规矩,所谓“学问有渊源,文章有法度”。故此,改进文风,须兼顾两个方面:既不能墨守成规,拘泥成法,又务必坚守底线,有章可循,不违背古今无数文人雅士所总结的“文之大法”。
文以载道。写文章并非为写而写,而是为了讲明道理、传播思想,做到“文以化人”,因此,必须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空空洞洞。就形式和内容言,文章固然要有文采,但内容则更重要,如古人所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文采只是传播意旨的手段,须服从和服务于内容。
文贵于新。做学问、写文章要有新意,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所谓新见,又并非一味标新立异,食洋不化,新名词、新概念满天飞,而是要依据可靠的资料,去伪存真,抽丝剥茧,提出新见解,得出新结论,言人所未言,令人耳目一新。
文出以诚。文章是否能打动人、感染人,达到传播的目的,关键在于要出之于诚,出之于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彼此的桥梁,只有感情的自然流露,直抒胸臆,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引发共鸣。好的文章往往是浑然天成,若行云流水般渗入读者心田,从而春风化雨。
文成于精。精指“精练”,即写文章要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言必中的、陈言务去,提倡简洁明快的清新文风。好文章贵在“清澄”:清清爽爽、明明白白,避冗长,去雕饰,法自然。而要达于“清澄”之境,就须留心遣词造句,像鲁迅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通常是改出来、“磨”出来的。“磨”者,推磨也,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推敲;“磨”者,打磨也,精雕细刻,力避瑕疵,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8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文明互鉴破隔阂 对话交流凝共识
作者: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会议发布了《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有助于推进全球文明倡议走深走实,共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应对共同挑战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当前,
-
翰墨馨香沁姑苏——第15届江苏书展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倪恺彬线上线下实现总销售额25602万元、同比增加365万元;苏州展场零售1043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苏州展馆入馆客流12.6万人次……7月7日,为期五天的第15届江苏书展在苏州落下帷幕。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江苏书展已茁壮成长为推动全民读阅、建设“书香江苏
-
央媒关注河南庆祝建党104周年、暑运开启等内容
7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商丘举办活动庆祝建党104周年。新闻频道报道了洛阳老君山雨后再现壮美云海景观。全国铁路暑运今天启动,国铁郑州局动态增开临客,满足旅客出行需求。2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在河南引发热烈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路径选择
【论点摘编】姜国权、刘雪鸥在《新视野》2025年第2期撰文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当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
-
文旅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
【专家视点】作者:薛华菊(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一重要部署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文化名片打造、产业联动发展、消费升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