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惦记!新余乡村教师姜志勇坚守讲台39年 用心用情教书育人入围“中国好人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19:00    

  3月30日,在新余市渝水区良山中学初三(2)班的教室里,56岁的数学教师姜志勇将学生的作业本靠近鼻尖,用左眼逐字审阅,并进行批改。11年前,他的右眼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但他仍坚持每天手写教案,就像39年前刚踏上讲台时那样。

  多年来,他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教育每一个孩子。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他常常会换位思考,如同他写在教案扉页的誓言,“这就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个孩子。”

  2024年,这位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入围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姜志勇和学生在一起(图/受访单位提供)

  “这就是我的孩子”

  1986年秋天,18岁的姜志勇考虑到教师是个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可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便毅然背着帆布包,去乡村当教师。

  最初的选择带着对现实的考量,而教育情怀,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萌芽。

  “农村娃读书不容易,我也是从泥土地里走出来的,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姜志勇坦言,最初没想过“扎根”“奉献”这些词,只是觉得“教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得起学生喊的那声‘老师’”。

  良山中学是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所在地区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住校生们看姜志勇的眼神,像在凝望家长。“我出身于农村,深知留守儿童的处境。那些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乡村孩子,尤其是就读在寄宿制学校的,更需要我们倾注温暖与陪伴。”他语重心长地说。

  “这就是我的孩子”,这句没有豪言壮语的自勉,成了姜志勇大半生的注脚。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姜志勇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他走遍学校周边村庄,走入每一名学生家中,与家长深入沟通。在班级内组织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

  “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谆谆教导。如今,我也成为了‘您’。以后我会像您一样,全心全意、满怀爱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姜志勇在教师节时收到的一条来自学生的短信。

  据了解,这名学生曾一度因家庭变故而产生厌学情绪,姜志勇在得知后,多次登门家访。在姜志勇的耐心劝导和悉心关怀下,这名学生重拾了学习的信心。如今,这名学生也和姜志勇一般,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信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姜志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农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值得信赖的引路人。他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课堂上,姜志勇是出了名的“严师”,作业本上的错题必须工整订正,几何证明题少写一步推导就打回重写。

  对学生严厉,对自己亦如是。

  2022年,渝水区数学教师解题大赛现场。面前的几何题让年轻教师们皱起眉头,姜志勇大脑飞速运转,寻找解题思路。交卷时,他的草稿纸画满了废弃的图形,铅笔印子深得能划破纸页。红榜贴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获得了第一名。

  “我只是个纯粹的老师,”他说,“不打牌、不赴饭局,就爱琢磨怎么把题讲透。”

  在他看来,比赛不是为了名次,而是老师也需要像学生一样,不断解题、不断学习。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钻研,让他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成为乡镇教育的“传奇”。

  严厉的外表下,是姜志勇细腻如春雨般的关怀。初二升初三时,一名同学的数学成绩仅40分,自卑如影随形。但姜志勇却从未放弃,每次这名同学有进步,姜志勇都会在全班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一年后,中考数学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曾经畏缩在教室角落的女孩,以101分的成绩完成“逆袭”。

  “姜志勇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且教育教学有方法,每年他带出来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在全区都是遥遥领先。”良山中学校长姚建华说。

  师生的“双向奔赴”

  在良山中学的教师办公室,56岁的姜志勇与年轻教师并排而坐,两人手中的教案本上,同样写着“这就是我的孩子”。

  在39年的教学生涯中,姜志勇目送了无数农村娃走出大山。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也会走进大山,成为像姜志勇一样的“引路人”。

  每年都有8名左右毕业生从师范学校来到良山中学实习,不少青年教师的家长曾是良山中学的学生,形成了教育闭环。一位正在实习的师范生发现,其母亲的初中作业本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姜志勇的批注。如今,她带着母亲的笔记本走进母校课堂,用同样的耐心指导学生。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这种乡村教育的“代际传承”显得尤为珍贵。

  2014年,姜志勇遭遇一场意外,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先后经历5次手术均告失败。他本想瞒着学生,可消息还是像山风一样传开了,学生陆续从外地赶来。“本来不打算告诉他们,结果他们抱着鲜花,提着水果挤满了病房。”回忆起那个场景,姜志勇的声音里仍带着暖意。学生们自发组织轮流陪护,有人帮他打饭、读课本,狭小的病房成了临时课堂。

  “‘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是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一句话。他们不是因为我教得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放在心尖上。”当年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瞬间,在病床上化作学生们递来的一杯温水、一束鲜花,让他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爱与信任的循环生长。

  “像蒲公英一样传递希望”

  “病痛可以侵害我的肌体,但不能摧毁我对工作的责任。”虽然眼疾最终导致右眼失明,但他从未因眼疾影响教学工作,而且一直坚守在毕业班这个阵地。

  “当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姜志勇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两个必选项。

  “第一,‘静下心’学好专业知识。”作为老教师的姜志勇,从不曾懈怠。他积极向年轻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反复研讨新教材,大量阅读中外教学刊物,认真做好笔记,转变教育观念。他经常组织同科教师探讨教学,交流体会,尝试新教法,并将好的做法、经验不断总结推广。

  “第二,要有一颗‘爱心’。”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缺的不是解题技巧,而是被当作“自己孩子”的惦记。30多年来,姜志勇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长期负责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研组工作。他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备课、做题以及和学生交流上。“教育不是打卡上班,是像蒲公英一样,把根扎进土里,才能生生不息,传递更多希望。”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学生如桃李成林,这让姜志勇颇感欣慰。

  山风掠过,摩挲着姜志勇教案本的扉页,“这就是我的孩子”七个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如同他39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山乡教育最温暖的注脚。(文/简思勇 徐雯 实习生徐俊楠 全媒体记者王晓明)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相关文章
  1. “情系教育·暖心助学”

    【来源:昭觉融媒】近日,在浙江余姚驻昭觉工作组的倾力协调与大力支持下,特布洛乡中心小学校获得了余姚市多家爱心企业的慷慨捐赠,帮助学校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学生的生活条件。此举有效解决了学校的实际困难,将温暖送到了学校师生的心坎上。在了解到特布洛乡中心小学校老旧篮球场需要改造,学校缺少热水供应系统时,余姚

    0 2025-09-10 16:09:00

  2. 美好遇见,共启新程——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2025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家长会

    故事的开始是蝉鸣渐隐的初秋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不断探索的旅程一场温暖的教育从美好的相遇开始我们精心准备,满怀期待去迎接初见时的惊喜与感动8月31日上午,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2025年秋季一年级新生校级家长会在学校六楼多功能厅如约举行。本次会议分两个层面进行,校级层面家长会结束后,各班继续召开班级层面家长

    0 2025-09-02 16:57:00

  3. 驻马店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今年新生阳光分班

    记者 王伟 黄育南 文/图分班现场。接受监督。电脑分配新生分组、代表现场随机抽班、全程接受社会监督……8月29日,我市中心城区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生阳光分班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员、家长代表和新闻媒体人员等共同见证和监督下拉开序幕。“阳光分班以促进教育公平、

    0 2025-09-01 17:57:00

  4. 罗山县东铺镇:党建引领三级联动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罗山县东铺镇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机关干部下沉指导、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村“两委”带头实干,有效构建起三级联动、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干部下沉一线,政策资源双到位。东铺镇落实机关干部包村联系机制,推动干部常态化

    0 2025-09-01 15:16:00

  5.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郎需庆:激发乡村学子英语学习的无限潜能

    来源:“人民网+”客户端郎需庆,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朱封小学英语教师,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郎需庆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开始了英语教学的探索实践。为了实现乡村学子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他创新运用直观教学法,侧重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他努力创建全

    0 2025-08-30 1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