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收到骚扰电话
收到骚扰电话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可能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被窃取或出售给不法分子。这些信息随后被用于发送广告、诈骗电话或其他形式的骚扰。
自动拨打系统或机器人来电
不法分子可能使用自动拨打系统或机器人来随机生成或选择电话号码,进行推销、调查、诈骗等活动。这些系统或机器人通过预设的话术与受害者交流,以获取信息或钱财。
被恶意标记为骚扰电话
某些人可能因为纠纷或误会对他人怀恨在心,恶意将其电话号码标记为骚扰电话。这会导致受害者的电话号码被列入黑名单或数据库,从而收到更多的骚扰电话。
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泄露
行政机关、电信、金融、医疗等重点单位的工作人员可能非法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
网络平台与APP的信息泄露
在注册网站或APP时,用户需要填写大量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地址等。如果这些平台的信息保护措施不到位,个人信息就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
用户防范意识不足
用户在接到陌生电话时,容易轻信对方,不经意间透露个人信息,如验证码、银行卡号等,从而导致更多的骚扰和诈骗电话。
不良网站和APP
访问不良网站(如钓鱼网站、盗版资源网站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此外,手机权限被过量索取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机构管理漏洞
一些机构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并用于非法活动,如骚扰电话、诈骗等。
为了减少骚扰电话的困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不要随意在网上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尤其是在一些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
2.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3. 定期检查手机的安全设置,确保安装了有效的防骚扰软件。
4. 对于陌生来电,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
你的信息值多少钱?起底隐私黑市交易内幕
因为一句“不称心”的评论,个人隐私信息就被人挂上网,本人和亲友遭到部分网民的无端骚扰和人身攻击。常常接到的骚扰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让人不堪其扰。这些都意味着个人隐私已被泄露,由此产生“隐私焦虑”。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效遏制个人信息大肆泄露,但普通群众
-
“警察蜀黍”化身货拉拉师傅,揭秘“轻松赚钱”新型骗局
小伙儿网购日常用品,意外获赠扫地机器人;助力歌曲打榜点赞,竟能赚得高额利润。数次轻松提现,逐渐泥足深陷,贸然送出现金,积蓄付诸东流。连环套一个接一个,不法分子如何利用人们的信任与疏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屡屡得手?看似轻松挣钱的诱人“捷径”,实则荆棘密布的坑人陷阱不法分子花言巧语精心布局新型诈
-
人社部门辟谣!
近日,有部分群众反映收到了领取“五险一金补贴”的通知。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从未面向普通群众发放过所谓的“五险一金补贴”,所谓通知为不实信息且涉嫌诈骗,千万别信!通知声称,按照人社部相关规定,凡入职满一个月,并按照国家规定正常缴纳五险一金的员工,均有资格申请“五险一金补贴”,请务必在规定时
-
App为何频繁读取用户位置信息?会泄露隐私吗?
频繁访问用户地理位置的可能性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提升用户体验的机制,如何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及隐私文|《财经》研究员 樊朔编辑|郭丽琴近期,据部分用户反馈,在使用小红书App过程中,发现该App后台存在持续高频读取用户位置信息的情况。其中,有用户记录显示,在三天时间内,其位置信息被访问次数高达1.
-
警惕!清华一教师遇“百万保险”诈骗
4月6日,清华大学保卫处发布通报称,近日,清华大学保卫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有多起冒充客服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目标直指高校师生群体。为切实保障师生的财产安全,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常采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假冒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客服,以退款、账户安全等事由为幌子,诱使受害者提供银行账